以“入乡随俗”来形容咖啡,真是再适合不过了。
在意大利的咖啡厅吧台边等待服务时,很少听到一模一样的点餐内容。
想象一下,如果换个国家会是什么情形:不同文化势必会造就不同的味道、香气和体验。

美国是咖啡的最大消费国,在全球的市场占有率达16%,其次是咖啡的主要产国巴西,市场占有率约14%。
但最高人均消费量记录(平均一天五杯)却意外地出现在北欧。
芬兰、丹麦、瑞典和卢森堡等国不仅咖啡消费量大,也十分注重咖啡的品种与产地,这些地区较偏好以慢条斯理的方式冲煮轻度烘焙咖啡。

南欧国家则不一样,这些地区的人民主要在欢庆的场合喝咖啡,而且通常在餐后饮用,中欧与北欧人则大多是在居家场合,于上午10点左右或下午喝咖啡。
他们会将餐桌摆设好,以三明治、蛋糕和糕饼等搭配咖啡。
全世界各地的年轻人越来越喜欢喝意式浓缩咖啡,他们会在酒吧里喝,或在意大利餐馆饮用,当成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体验。
或许让许多人大吃一惊的是,意大利虽然是意式浓缩咖啡的发源地,而且每个街角都有酒吧,但人均咖啡消费量却大约只排名全球第十,而这个国家同时又是烘焙的主要输出国之一。

接着就一起来看看全球十个大城市饮用咖啡的异同吧。
伊斯坦布尔
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到现代,咖啡在土耳其的生活和文化中始终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几世纪以来,喝咖啡及冲煮咖啡的相关仪式也是社会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但与待客的观念密不可分,甚至在宗教与政治圈也具有一席之地。

咖啡在6世纪中期传入伊斯坦布尔,主要应归功于叙利亚商人,这种饮料很快便有“骑士与思想家的牛奶”之称。
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雄伟的奥斯曼宫廷举行高雅典礼以庆祝婚约和纪念日时,都会准备及供应咖啡。
“咖啡冲泡师”(kahveci usta)需要好几名助手协助,才能依规定以华丽和表演的手法替苏丹冲泡咖啡。

而年轻女眷则接受特别训练,学习冲煮咖啡的技巧,再将这种黑色饮料端给丈夫,由他们根据咖啡的风味来评断她们的价值。
时至今日,咖啡在土耳其的社会与政治圈依旧十分重要。
伊斯坦布尔有许多宜人的咖啡馆与餐厅可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边喝着热腾腾的咖啡,一面讨论当天的新闻。

虽然古代盛大的典礼几乎已被人遗忘,但有两个习俗依旧流传至今:未婚妻必须泡咖啡给未来的夫家喝。(也趁机向夫家示好,以避免将来婚姻不幸福!)

另外就是用咖啡渣算命,以察觉朋友,甚至是敌人的秘密和恶行。至于未来的命运如何,正如土耳其人所言:“一起喝杯咖啡就能确保友谊长存40年。”而其他的事情就再说吧。
那不勒斯
第一家咖啡馆在1645年于威尼斯开张。从那时起,咖啡的香气便开始传遍整座意大利半岛。
但那不勒斯才是最能掌控咖啡特色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喜欢咖啡的城市。
这里有艾杜亚多·狄·菲利浦(Eduardo De Fillippo)的剧院、皮诺·达内尔(Pino Daniele)的歌曲和街头顽童。
这座城市有上千种面貌与色彩,与咖啡的渊源也十分深厚。

一般家庭都以名为cuccumella的那不勒斯咖啡壶煮咖啡,这种咖啡壶分为上下两个金属部分,上层有壶嘴,两层之间有一个圆筒,用来盛装咖啡粉的过滤篮就附在圆筒中。

使用这种壶需要高超的技巧:首先,将没有壶嘴的部分装满水,把上层叠上后将水煮滚。
待水滚后将炉火关闭,再把整个咖啡壶翻转过来(也就是那不勒斯人所说的a’capo sott)。大约3分钟后就能将咖啡倒入杯中。
至于上咖啡馆对当地人而言简直就像进圣殿(咖啡馆的分布密度为每450位居民一家)。
这里一杯意式浓缩咖啡的分量约20毫升:是以压杆式浓缩咖啡机做出的真正浓缩咖啡,待浓缩咖啡注入杯中时再加糖。
维也纳
维也纳的咖啡馆闻名全球,据说喝咖啡是奥地利人最爱的室内活动。
喝咖啡的风气始于1683年,土耳其人战败溃逃,不得不放弃征服欧洲的梦想。
他们在撤退途中留下了大量装有奇怪深色豆子的麻袋,维也纳人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东西。

这个谜团后来由一位深谙土耳其语及东方习俗的波兰籍士兵乔治·柯奇斯基(George Kolschitzky)解开。
他解释土耳其人会将这些豆子磨成粉,用来冲泡一种黑色的芳香饮料,一天喝上好几杯。
维也纳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不已,便将位于圣史蒂芬大教堂后方的房舍赠予柯奇斯基,后来他将这个地方变成第一间咖啡馆。

其他欧洲城市也对这种新饮料着迷,但咖啡在维也纳的社交生活中尤其重要。
当地咖啡馆林立,可以满足各阶层的需求,人们去咖啡馆不仅可以手握一杯热咖啡取暖,也可以在舒适的环境里看报纸,聊聊当天发生的事情和政治形势发展。
这便是“打发时间”的由来,这门艺术已成为维也纳自然生活节奏的一部分,是最不受现代疯狂生活步调打扰的一段时间。
如今咖啡馆的老主顾仍追随祖先的脚步,新手维也纳人的一句老话:“上帝赐给我们时间,但没叫我们赶时间。”
因此这些著名的维也纳咖啡馆仍继续为这座城市增添特殊的魅力。

至于咖啡本身,据说一杯好咖啡应该“如黑夜般漆黑,如爱情般甜美,如地狱般滚烫”,正是阿拉伯人喜欢的口味。
从古至今,维也纳人已发明了大约50种冲泡与享用咖啡的方法,但无论如何一定会配上一块蛋糕和一份报纸。

德国汉堡
在德国,咖啡总是与幸福、愉快、轻松、欢乐的场合有关,大家常在餐后喝咖啡。
典型的德国早晨以一杯热腾腾的咖啡和一顿丰盛的早餐为开端。

接下来一整天,不论是工作或休闲时间,都仍会继续大量喝咖啡。
人们会约在咖啡馆见面,在店里吃块蛋糕配咖啡,或约在站立咖啡馆(Stehkaffee),这种小店没有设有桌椅,只有一个柜台让人站着点咖啡。

当地传统上采用滴滤法冲煮咖啡,不过最近浓缩咖啡也大举入侵,而牛奶则是逐渐取代了无所不在的奶油。
这个趋势让优质咖啡在经过精心萃取后所散发的香气,重新为人发觉。

在德国人重新发觉这个午后习惯的乐趣后,也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就是邀请朋友在下午5点左右到家中聚会——咖啡会(Kaffeeklatsch)。不知这是否会成为下午茶会的新形式?
阿姆斯特丹
整体而言,荷兰人大多是在上午10点左右与朋友一起喝咖啡。而在此所指的咖啡通常是滴滤式咖啡,不过也有越来越多人家里有浓缩咖啡机。
冲煮滴滤式咖啡时,会先用滴滤式咖啡壶将水加热,直到水温够高才将热水倒入装着咖啡粉的滤杯中,至于能够冲煮的杯数则取决于选用的咖啡壶类型。

荷兰人在准备、冲煮与端上咖啡时都极为用心。
咖啡牛奶(Koffie verkeed)是典型的荷兰咖啡,以大马克杯盛装咖啡再加入牛奶,而且通常会配上蛋糕或糕饼,例如传统的苹果塔。
在愉快的环境里喝咖啡是社交活动的一环,十分受到荷兰人重视。
当地人将浓缩咖啡视为理想的餐后饮料,而家里摆一台浓缩咖啡机加上所有配件,几乎已变成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奥斯陆与斯德哥尔摩
挪威人公认最惬意的咖啡喝法是:不加牛奶或糖的黑咖啡。
除了以传统方式用金属壶煮的咖啡外,滴滤式咖啡也逐渐流行。
这里也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有越来越多人在咖啡馆或酒吧里喝咖啡,这些地方会引进当地人较不熟悉的咖啡种类,像是浓缩咖啡或卡布奇诺咖啡。

咖啡史上的一桩奇闻便是发生在这个地区——18世纪的瑞典。
随着拥茶派与拥咖啡派两个针锋相对的派系阵容逐渐扩大,双方的情绪也越来越激昂。
鉴于冲突逐渐白热化,国王古斯塔夫二世(King Gustavbb II)决定进行一项实验,打算一劳永逸地证明哪一种饮品比较好。
据说皇家地牢里拘禁了一对双胞胎,国王下令让其中一位终生喝茶,另一位则只喝咖啡。
有趣的事,参与这项实验的所有人,包括国王、医生及助手,都比这对双胞胎还早辞世。

顺带一提的是,这对双胞胎被迫喝茶的那一位先走,享年约83岁。
他的兄弟则活到百岁,因此咖啡获得了全然象征性的胜利。
巴黎
巴黎,永远的爱——这座城市确实充满爱意,而对咖啡的爱则萌生于早餐时刻。
滴滤式咖啡是搭配牛角面包或棍子面包等法式早餐的最佳良伴。
午餐后则是喝一杯不加牛奶的咖啡。
还有兼卖烘焙咖啡豆的咖啡店,各种不同强度与刺激度的综合咖啡豆,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咖啡爱好者。

17~19世纪,凡是称得上知识分子的人都会往当时正流行的巴黎咖啡馆跑。
例如,伏尔泰(Voltaire)似乎就对咖啡加巧克力情有独钟,而奥诺雷·德·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则在1938年发表的《现代兴奋剂专论》(Treatise on Modern Stimulants)中表示,咖啡能活化大脑、激发创意与绝妙灵感。

浓缩咖啡在酒吧与餐馆里十分常见,在北部尤其受欢迎,这个地区远比意大利更早接纳浓缩咖啡。
伦敦

有一件事毋庸置疑:英国人的咖啡消费量极低,而他们之所以喝咖啡,不过是为了让自己更清醒、更有精神。
咖啡爱好者为了确保自己能喝到好咖啡,通常会以保温杯自备咖啡上班。
周末的空闲时间较多,因此可以尝试有点不同的东西,他们会从餐柜里拿出小咖啡杯,悠闲地啜饮咖啡和沉思,这些小咖啡杯象征英国人活泼、自在、步调紧凑的生活。

总之,虽然英国的咖啡消费量有增加的趋势,但茶仍是他们的最佳国民饮料。
纽约
我们在美国的电视电影里都看过,早上的第一杯咖啡一定是经典滴滤式咖啡。
此外也有人用渗滤式咖啡壶煮咖啡,用马克杯盛着喝,或许还配上一个马芬蛋糕。
商务人士则常紧握着一大杯纸杯装的早晨热咖啡,在街上一面闪避车子一面往前走。

在纽约及美国多数地方,喝咖啡反映的是美国人的性格:那就是什么都可以。
在这里可以尝试庄园单品咖啡、有机咖啡,体验特殊的香气。
美国人其实没有餐后喝咖啡的习惯,不过在周末喝餐后咖啡的情况比较常见。
东京
古代的东方哲学家十分重视冷静与思考,但如今东京人却漠视这些古代人的教诲而过着马不停蹄的生活,丝毫不给自己留一点时间。
这一切都反映在咖啡上,东京人通常喝的是速溶咖啡。

在日本文化里,咖啡大多被视为是提神饮料。
在酒吧或无所不在的贩卖机都能买到罐装或小塑料包装的各种冰咖啡。日本是全世界罐装咖啡的最大消费国之一。
直到2000年前后才有欧式餐厅及连锁咖啡厅兴起。

心无知识的,乃为不善;
脚步急快的,难免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