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是刚刚接触咖啡烘焙的新手,还是从事行业多年的资深烘焙师,都将通过烘焙的理论基础、设备操作、过程控制、质量管理和感官评估等关键内容,确保每一批次的咖啡都能达到理想的风味和品质。

一、基础知识:精细控制烘焙过程中的各个参数至关重要,简单可以理解为三个方面。
1、起始温度:起始温度(charge temperature)影响咖啡豆的初始加热速率。较高的起始温度会导致快速的热传导,而较低的起始温度则需要更长时间加热。选择合适的起始温度取决于咖啡豆的密度和含水量。
2、加热速率:加热速率(RoR, Rate of Rise)是指温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稳定的加热速率能够确保咖啡豆均匀受热,避免外部过度烘焙而内部未熟。通常建议在烘焙中期减少加热速率,以控制反应速度。
3、一爆和二爆:第一爆裂(First Crack)和第二爆裂(Second Crack)是烘焙过程中重要的标志性事件,分别发生在豆内部水分蒸发和油脂释放时。掌握这两个阶段的时间和温度控制,有助于调节咖啡的风味特征。


二、质量控制: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烘焙过程,通过严格的监控和测试确保每一批次咖啡的品质一致。
1、生豆检测:在烘焙前,进行生豆检测是确保原材料品质的第一步。常见的检测指标包括含水量、豆粒大小和外观缺陷。含水量过高的豆子需要特别注意烘焙初期的干燥阶段。
2、样本分析:烘焙后,对咖啡豆进行样本分析,包括色度值测量和物理特性检查。色度值可以反映烘焙程度,帮助判断是否达到预期的烘焙曲线。
3、反馈循环:建立一个反馈循环机制,通过对每次烘焙的记录和感官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及时调整烘焙参数,不断优化烘焙工艺。
三、感官评估:感官评估不仅是对咖啡品质的最终检验,也是改进烘焙工艺的重要依据。
1、杯测准备:按照SCA标准进行杯测准备,包括称量咖啡粉、冲泡时间和温度控制。确保所有样品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冲泡,以保证评估的一致性和公正性。
2、品尝技巧:掌握正确的品尝技巧,包括闻香、品尝和回味。闻香可以捕捉咖啡的香气特征,品尝时注重酸、甜、苦的平衡,回味则看咖啡的余韵和持久性。
3、记录分析:详细记录每次感官评估的结果,包括风味描述、评分和不良特征。通过对比不同烘焙批次的评估结果,找出风味差异的原因,指导下一步的烘焙调整。
四、操作建议:从烘焙理论到设备操作,从烘焙过程控制到质量管理。
1. 建立详细烘焙日志:记录每次烘焙的详细参数,包括豆子品种、烘焙曲线、环境温度和湿度等。通过这些数据,可以分析和比较不同烘焙批次的表现。
2. 定期维护保养设备:保持烘焙设备的清洁和良好状态,定期检查和更换必要的部件,如温度传感器和排烟系统,确保设备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3. 持续学习不断实践:咖啡烘焙是一门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的技术。通过参加线下、线上的培训课程、阅读相关书籍和与其他烘焙师交流,持续提升自己的烘焙水平。


